「iPSC臨床開發與產業現況趨勢洞悉」論壇邀集國內外專家探討台灣iPSC產業應用之機會與潛力。左起中研院陳鈴津院士、林口長庚特聘講座传授游正博、CiRA基金會研發中央副中央長吉田信介、生技中央產業發展處處長劉韋博、昱星執行長張郁芬及百濟神州副總裁黃士銘。
9月4日,由國家科學和技術委員會指導、生物技術開發中央(DCB)主辦之「iPSC臨床開發與產業現況趨勢洞悉」論壇,於南港軟體園區國際會議中央舉辦,藉由日本iPSC治療開發之進展與觀察,進而探討台灣iPSC產業應用之機會與潛力。上半場演講聚焦於誘導性多潛能幹細胞(iPSC)于日本的發展近況,下半場則由國内產業專家代表分別介紹了iPSC篩藥平台,及以異體iPSC衍生之CAR-T進行腫瘤治療的應用。
國科會生命科學研究發展處副處長涂君怡於致詞中暗示,本活動為國科會「超高齡社會之精準再生醫學啟航計畫」一環,該計畫集結全台各地的再生醫學團隊,投入癌症、慢性病等多種難治疾病的研究,她也期待藉由論壇演講,與觀眾一同摸索iPSC于台灣發展的契機。
國科會生命科學研究發展處副處長涂君怡期許,與各界配合摸索iPSC于台灣發展的契機。
劉韋博:學研與法規鼎力大举撑持 孕育日本多樣iPSC應用 盼台灣轨制跟進
上半場演講起首邀請到生技中央產業發展處處長劉韋博分享日本iPSC研發進展與產業現況。演講中指出,日本從2006年時學界初次發表iPSC、2012年山中伸彌榮獲諾貝爾獎起,日本当局不間斷投資撑持再生醫療的發展,並以iPSC為重點項目,如10年花費約1千億日圓的「再生醫療實現據點Network Program」;2023年之後的再生醫學相關計畫,也持續有iPSC相關補助挹注, iPSC的發展相當蓬勃。
此外,日本于iPSC法規方面亦有進程推動:如厚生勞動省早于2012年宣布的「細胞加工醫藥品等之品質與安全性的確保」針對自體和異體iPSC治療制订基本技術要件指南;「次世代醫療機器、再生醫療等製品評價指標」則針對 iPSC分解後差别的適應症應用也有所規範。
接著,也分享了日本的多例iPSC臨床開發進度,並暗示出自學界的試驗許多已经及業界新創公司互助;而產業界也有多項進行中的臨床試驗,例如 Sumitomo Pharma、被諾及諾德(Novo Nordisk)以近6億美元授權互助的Heartseed等。此外,會議中特別分享了年夜阪年夜學衍生新創CUORiPS的iPSC心肌細胞層片療法,可望于本年內透過日本的「附條件和刻日批准轨制」申請上市許可,成為日本第一款上市的iPSC產品。劉韋博指出,透過該轨制獲准的產品,後續仍需進一步驗證療效與安全性,進而申請正式藥證,否則也有可能撤銷批准資格。最後劉韋博建議,台灣的醫藥品查驗中央(CDE)可參酌日本iPSC相關法規和指引,以加快產業化。
生技中央產業發展處處長劉韋博強調,台灣的醫藥品查驗中央可參酌日本iPSC相關法規和指引,加快產業化發展。
吉田信介:CiRA基金會MyiPS計畫 2025年自體細胞製程降到100萬日圓
上半場第二位演講邀請到日本CiRA基金會(CiRA Foundation)研發中央副中央長吉田信介(Shinsuke Yoshida),分享CiRA與CiRA基金會成立iPSC細胞株、撑持學術和臨床發展的經驗與見解。吉田信介暗示,iPSC能應用于再生醫學、疾病模子、藥物篩選等多種用途,然而iPSC製程成本過高且耗時,阻礙iPSC進入應用階段。由於CiRA基金會的宗旨是撑持學術研究,使其盡快落實到臨床、造福患者,是以CiRA基金會建立早期,即以成立異體細胞庫、提供臨床規格iPSC細胞株為主要目標,並自2015年起啟動HLA Haplobank計畫。2020年起,CiRA基金會更進一步透過基因體編輯技術,製造出剔除了特定基因的HLA-KO iPSC,來降低免疫排斥的風險。
然而,考量到HLA-KO iPSC可能仍有基因編輯的未知風險,CiRA基金會仍積極推動基於自體細胞的「MyiPS」計畫,但愿于2025年時,能將每一位捐贈者的iPSC製程成本從4000萬日圓降到100萬日圓。最後,吉田信介也指出,自體細胞的免疫排斥性低,但需要穩定且一致的製程;異體細胞的成本低、便於利用,但可能會有免疫排斥或者基因編輯的風險,兩者各有益弊,是以其應用應取決於最終產品的用途。
CiRA基金會研發中央副中央長吉田信介特別分享,成立iPSC細胞株、撑持學術和臨床發展的經驗與見解。
張郁芬:iPSC+光學平台高通量篩藥 昱星建構自動化生產平台中
下半場由昱星生技創辦人暨執行長張郁芬,以昱星所開發的iPSC藥物篩選平台出發,並指出于iPSC產業中,今朝仍面臨的挑戰包括:可能產生畸胎瘤(teratoma formation)、製程的複雜性、基因的異質性高及可能發生突變、iPSC衍生的細胞不可熟,以和再現性不穩定等問題。今朝許多科學家及業者都于積極解決這些問題,例如細胞繼代(passage)次數不克不及太多以避免突變發生,或者是採用自動化要领提高再現性等;未來,除了了自動化要领將是主要趨勢外,與天然殺手細胞(NK cell)、PD-1抗體等療法結果,也是許多人研發的目標。
張郁芬介紹昱星將iPSC衍生的差别細胞(如:神經、心肌、肝臟細胞等),與高通量的全光學即時偵測技術「LumiRDT」及螢光標記結合,可以長時間、即時監測活細胞的狀態,並藉此觀察差别藥物對細胞的影響。于神經細胞方面,昱星針對Tau卵白及類澱粉卵白兩項生物標記,開發出能連續觀察細胞長達100天的阿茲海默症篩藥平台;而針對心肌細胞的平台,也特別介紹透過光學刺激(optical pacing)的方式,能刺激不會自發性跳動的成熟心肌細胞產生可阐发的跳動數據,有益於相识細胞功效。
張郁芬暗示,昱星的iPSC及LumiRDT平台,也可用於協助嵌合抗原受體(CAR)相關療法開發;他們已经實際測試,該平台能長時間觀察以iPSC分解的NK胞對腫瘤細胞球(tumor spheroid)的毒殺過程,且實驗中HER2-CAR免疫細胞毒殺腫瘤的效果,也明顯比未革新的免疫細胞效果更優越。
昱星生技創辦人暨執行長張郁芬分享建構iPSC藥物篩選平台的歷程。
黃士銘:BeiGene開發異體iPS分解CAR-T療法 讓患者付患上起、用获得
百濟神州(BeiGene)副總裁兼細胞治療研發中央負責人黃士銘於其演講中直指,以患者自體細胞製成的CAR-T療法費用昂扬,讓患者付患上起(affordable),是當前細胞療法無法廣泛落實的庞大挑戰。對此,BeiGene將iPSC衍生的異體細胞療法,視為解決這項挑戰的主要计谋,經過基因編輯的iPSC衍生細胞,具备同源性(homogenous)、一致性(consistency)等優點,且從统一細胞株(single clone)產製的細胞劑量理論上無上限,可說是細胞療法成為現成即用(off-the-shelf)、量產化且付患上起的「產品」的切入點。
今朝,BeiGene已经成立經充份鑑定(well-characterized)、切合GMP規範的iPSC細胞株网络庫,並運用基因工程,強化由iPSC衍生的效應細胞(effector cell)的療效,同時延長它們于患者體內存活時間。黃士銘舉例,BeiGene透過剔除了或者加強效應細胞外貌的特定卵白質表現,降低異體細胞療法常見的免疫原性過高(hypoi妹妹unogenicity)挑戰;此外,也于細胞外貌加之訊號轉換器(signal converter),能于不别的添加細胞激素下實現細胞擴增,延長細胞存活期。
BeiGene今朝已经完成數項观点驗證。此中進展較快者,例如「CAR-iγδT」細胞,經過動物實驗證明,于腫瘤攻擊能力上不僅可匹敵與捐贈者來源細胞製成的CAR-αβT細胞,且于人源化小鼠體內的存活期更長。而于細胞製造上,BeiGene也成立了高效率的分解與擴增平台,此中造血幹細胞(HSC)分解率將近90%,繼而分解成αβT細胞的分解率達90~95%,γδT細胞的分解率超過99%,擴增率可達到1000萬倍。
百濟神州副總裁兼細胞治療研發中央負責人黃士銘指出,以患者自體細胞製成的CAR-T療法費用昂扬,是當前細胞療法無法廣泛落實的庞大挑戰。
游正博、陳鈴津:CAR-T基因突變風險須注意
綜合討論中,與會的林口長庚醫院幹細胞與轉譯癌症研究所特聘講座传授游正博、中心研究院陳鈴津院士,針對CAR-T異體細胞療法于基因編輯的過程中,可能發生的突變風險提問,這也是當前美國FDA很是關切CAR-T產品的熱門議題。
黃士銘回應,若以深度的全基因體定序(whole genome sequencing)檢查,要做到彻底沒有突變很是困難,是以開發商必須做出權衡。BeiGene今朝採用的方式是透過與具指標性的致癌基因(oncogene)資料庫進行比對,檢驗基因工程細胞是否有致癌基因突變發生,但若基因突變發生于非編碼區域(non-coding region),就必須做出取捨。黃士銘也暗示,現于是iPSC發展的主要階段,數家于此領域的生技公司都即將取患上冲破,對於未來發展相當樂觀;CiRA基金會吉田信介也暗示,歡迎更多的細胞和基因療法研究與他們洽談互助。
此外,陳鈴津院士也詢問了關於昱星所成立的阿茲海默症平台,由於今朝已经知少部门阿茲海默症患者具备特定基因突變,其于挑選病人成立iPSC時,是否會注意患者帶有突變?
張郁芬暗示,由於阿茲海默症突變也及患者為早發性(early onset)或者晚發性(late onset)相關,他們納入的病人時確實會考量兩種病人皆納入,並會進行全外顯子定序(WES),發現部门並帶有ApoE三、ApoE4等突變,其衍生的神經細胞中,也確實會觀察到與今朝研究吻合的細胞形態變化。
「iPSC臨床開發與產業現況趨勢洞悉」論壇提供國內產官學研專家先進嶄新的iPSC產業趨勢和觀點,藉由日本iPSC治療開發之進展與觀察,進而探討台灣iPSC產業應用之機會與潛力。
.post-content img { max-width:100%; } .img-description p{ color: #145089; } .img-description p:last-of-type{ margin-bottom: 0; } :::-PA电子